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时间:2024-04-09 21:07:47
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力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说课稿1

动能、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也是今后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证。本节内容“重力势能”的学习也将为今后“电势能”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较多情景及5个问题来展开分析,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即如何定量描述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与势能变化的关系。从整体看本节内容以2课时教学最为适宜。第1课时以建立完整的重力势能概念为重点,并初步建立弹性势能概念,第2课时以探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问题训练。本课时重点就在于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而难点是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的理解。

学生对重力势能在初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举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课引入要唤醒学生这些科学前概念,为定量认识重力势能打好铺垫。学生在前一节课“动能”学习中已体验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这也为本课的研究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估计学生对“Ep=mgh”会进行公式化处理,出现只认公式不认理的现象,故引导学生对“Ep=mgh”中的“h”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高一学生的研究探索、质疑提问能力很薄弱,通过本课在培养策略要取得一点突破。

综上所述,本课认知目标很明确:⑴从重力势能的定量描述、单位、量性及它的相对性中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⑵知道弹性势能的定性描述。能力目标:⑴在小实验设计研究中,初步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⑵在讨论分析中激发质疑探究意识,提高质疑能力。情感目标:⑴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团结协作精神。⑵生活实验中激发物理研究兴趣。

为了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设计以如下几个环节展开:

1、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展出三峡水库大坝的模拟照片,教师以导游身份进入情景,让学生发问,并启发到水坝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势能并引入课题,并由问题“建成后的三峡水库可蕴含多少水的重力势能?” 激发学生对重力势能学习的迫切欲望。

通过图片情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并从三峡大坝的气势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学生交流中回忆初中所学重力势能概念。

2、实验研究,形成概念

将学生分成8个合作小组,猜想并用身边的小物件设计实验验证重力势能与哪些量有关(典型有:书落手上、笔穿纸巾),而后进行小组交流,体会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物体重力势能越大;交流中可鼓励学生互相质疑提问,并让学生猜想Ep与m、h的定量关系,提出定量研究的实验方案作为课外延伸课题。借助教材第2问内容形成重力势能定量描述:Ep=mgh。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质疑能力、合作精神等培养目标在此环节中充分得以初步落实。

3、质疑讨论,完善概念

提供情景,物体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吗?展开对Ep=mgh中“h”的大讨论,总结重力势能是对于某个参考面来说的。再讨论△Ep=mgh中“h”含义。从中在学生互促学习中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有真正地理解。

4、巩固训练,深化概念

⑴让学生完成教材上“自主活动”,并增加求AB间重力势能变化。

⑵如何测算未来三峡水库重力势能,提出要测算的物理量和测算模型。

5、由此及彼,自学概念

小结重力势能概念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学教材上“弹性势能”,并提出自学中的问题,而后大家谈在日常生活中弹性势能的利用和其危害的防治。

6、作业布置,由内到外

必做题:P/45:1、3、5 (巩固重力势能概念)

选做题:⑴主题研究:设计实验定量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关系。⑵主题研究:查资料测算未来三峡水库重力势能。 (将课堂上未能充分研究的问题有效的向课外拓展,使课外学习很好地成为课内学习的延续)。

本课较多采用的是情景讨论法,教师不是简单的呈现问题让学生解决,而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强烈内驱作用下进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使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上尽可能有实验可操作、有问题可讨论、有平台可交流。在该教法中,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问题、讨论点的评价要及时,并能产生激励效应。

重力说课稿2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学们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同学们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同学们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 ……此处隐藏24691个字……入学习高潮。】

环节2:新课讲授

本环节总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讲解重力的概念。由导入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进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给学生强调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问学生重力有没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交流讨论不难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则重力越大。但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正确选取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首先测量出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接着逐次增加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准确记录数据。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要求注意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之后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线,并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image.png

让学生观察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和斜面的关系,以此来区分“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触面”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此时教师可以从数学角度强调竖直也是一种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况,是与水平面垂直。

接下来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来。

我会先让学生尝试将钢笔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让它们静止不动。学生完成小实验之后,我会提问学生是不是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静止不动。学生会答出只有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重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是与它的形状以及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学生通过寻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实验会总结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最后我会给学生讲解重力的由来。先让学生用细线牵着橡皮做一个“模拟”引力的小实验,然后通过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引力,才会出现多媒体上那些一系列物体在下落的现象。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环节3:拓展提升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应该怎样操作?

【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得有趣的知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学活用。】

环节4:小结作业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

【意图: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写一篇“如果没有重力,生活将会怎样”的短文。

【意图: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image.png

重力说课稿15

在物理学中,用天平称得的是物体的质量,用弹簧秤称得的是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天平和弹簧秤之所以能测出不同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这是由它们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决定的。

我们使用的一般天平,是根据等臂杠杆的原理制成的。设天平的臂长为l,被测物体所受重力为G1,砝码所受重力为G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当天平平衡时,我们得到

G1·l=G2·l,即G1=G2。

所以,当天平平衡时,物体所受重力与砝码所受重力相等。由于天平的尺寸与地球相比较是很小的,可以认为被测物体和砝码均处于地球上的同一地点。设该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有G1=m1g,G2=m2g;由于G1=G2,所以m1g=m2g,所以m1=m2。以上就是用天平称质量的原理。

这就是说,一个物体无论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当用天平来称量时,物体的质量总是等于与它相平衡的砝码的质量。在其他天体上,用天平也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测出。由于弹簧秤中弹簧的伸长与作用力大小成正比,所以我们从弹簧秤刻度的指示数值就可以直接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质量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在地球的任何地点,一个物体的质量不会产生变化,把这个物体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量时,其质量数值仍然等于在地球上所测得的数值。而物体所受的重力由于地球上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的差异,在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数值。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的质量小,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弱,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大约只有地球重力加速度数值的1/6,所以在月球上用弹簧秤测得的重力也只是在地球上测得的数值的1/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师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